今天是:
本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发改新闻 > 县区发改局动态

千阳县:念好“谋酬赈”三字诀 打造乡村振兴增长极 ——水沟镇2022年以工代赈赈济模式拓展项目典型案例

编辑:宝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来源:千阳县发改局 发布时间:2024-05-13 18:51

千阳县水沟镇地处千阳县城以西17公里处,西与陇县接壤,南与陈仓相连,宝汉高速、宝中铁路、212省道、千陇南线四线并行,是孔子七十二贤燕伋的出生地,全镇共有10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5535户18925人,从业劳动力9607人,耕地面积38637亩。近年来,千阳县水沟镇始终坚守以工代赈“赈”的初心,强化“济”的功能,以解决群众就业问题为主线,抓好项目谋划实施,充分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了1249.94万元。

一、聚焦政策初心,深化“谋”的水平。一是谋准项目申报。深刻把握以工代赈政策内涵,以“工程只是手段,赈济才是目的”为出发点,围绕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谋划储备以工代赈项目2个,动态管理、逐年实施。聚焦粮食产业核心区道路少、渠系短、亩产低等问题,争取中央预算资金635万元,实施全市首个2022年以工代赈赈济模式拓展类项目。二是谋实人力支撑。搭建镇村就业服务平台,配备就业信息员11人,全面掌握镇域劳动力基本情况、务工现状、就业需求,动态登记脱贫劳动力7314人。精选瓦工、砌体工等工种,开展“订单”“委托”“定向”培训,培育“水沟工匠”,确保以工代赈项目有人干、干得好。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开展9场次职业农民及创业致富带头人技能培训,受训群众359人次。三是谋强服务保障。由党委副书记牵头,抽调2名业务干事、和4名项目涉及村的干部配合,成立水沟镇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公室,聚力推进招工宣传、务工培训、绩效管理、劳务发放等重要工作,构建“专班指导,专家把关,单位建设,集体验收”全生命周期项目安全质量监督链,提升项目建设质效。

二、聚焦政策规范,细化“酬”的举措。一是足额发放劳务报酬促增收。坚持“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的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原则,紧紧围绕组织群众务工、增加群众收入建设项目,带动90名困难群众就近就地就业。规范发放台账,严格公告公示,按期结算劳务报酬209万元,占申请项目总投资的32.9%。二是精准开展技能培训稳增收。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带着就业走”的思路,完善和优化技能培训体系,邀请主管部门,专业团队,组织100余名村组干部和务工群众参与以工代赈示范拓展项目专题培训会,依次开展项目建设事前安全和务工权益保障、事中实用技能、事后农业产业培育或公益性岗位就业要点三类培训,让群众切实掌握至少1项就业技能,确保项目带动后可再次就业。三是科学设置公益性岗位保增收。将项目建成的基础配套、服务配套、产业配套等设施纳入村集体资产管理范畴,在项目所涉及的4个村公用设施服务站,因地制宜自主开发“管护员”“巡逻员”等公益性岗位9个,每人每月发放补助1100元,切实做到了增收不断档。

三、聚焦政策效应,强化“赈”的作用。一是打造“赈”亮点。在以工代赈示范拓展项目核心区,建成高标准喷灌农业示范田300亩,夏收后种植红萝卜、大白菜等绿色蔬菜,既解决了土地季节性撂荒难题、又扩充了镇域内农产品数量和规模,仅此一项,夹咀村增收60万元。二是推广“赈”模式。以以工代赈赈济模式示范拓展项目落地实施为契机,推行“乡村项目集体建、镇域资源内循环”改革,支持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的项目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建设。水沟镇粮食全产业链发展项目,累计向村组群众发放劳务报酬近3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9%。辛家沟村道路护坡砌石项目,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4%,人均增收6000余元。三是深化“赈”效益。以工代赈示范拓展项目建设后,有效提升了水沟镇灌排能力,惠及4800亩土地,为粮食生产提供充沛水源支撑。水沟镇按照“镇级统筹、抱团发展、公司化运营”的思路,由项目核心区的夹咀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5个村资金资产入股,成立夹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推行“1355”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累计托管土地10000亩,小麦制种7000亩,夏播玉米3500亩,秸秆利用3000亩,收储小麦1000吨,2023年,公司总收入601万元,4个村集体经济突破了100万元。

主办:宝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行政中心1号楼8楼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陕ICP备12009282号网站标识码:6103000061 陕公网安备 610303020002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