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本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党史学习教育

党史小故事丨收条与回信,军民鱼水情

编辑:宝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来源:共产党员网 发布时间:2021-08-18 16:50

1927年8月3日,也就是南昌起义的第三天,繁忙的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收到了一万银元的捐款。一万银元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是谁这样慷慨捐赠雪中送炭呢?

原来,起义前夕,江西省委成立了一个左派群众组织——江西民众慰劳前敌革命将士委员会,其中一位负责人叫朱大桢。起义当天,他迅速发动南昌群众为起义军捐款捐物,并将募集到的一万块银元送到了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交给了这里的负责人黄道和罗石冰。这时的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是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国共合作组织,黄道和罗石冰均为共产党员。收到捐款后,他们当即为朱大桢开出收条:“今收到贵会慰劳革命将士捐款壹万元正(整)”。

就这样,收条到了朱大桢的手中,但捐款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第二天,朱大桢又收到了一封回信,上面写着“迳启者昨日收存贵会转来之慰劳捐款已由本会黄道、罗石冰两常委分别送交十一军与二十军两政治(部)主任领收代为分发矣”。从回信中可以得知这些捐款的去向。

收条和回信内容看似简单,却意义非凡。收条不仅是起义部队军费来源的证明,更表达了南昌民众对这支人民军队的深切情谊;而回信则说明早期的共产党员已经有了非常严格的财经纪律,体现了他们严谨细致、有始有终的工作作风。

保管着收条和回信的朱大桢小心翼翼将它们珍藏了起来。

1958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筹建时,朱大桢将珍藏了20多年的收条和回信原件捐赠给纪念馆,后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如今,这已经泛黄的收条与回信静静地陈列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展厅中,向参观者讲述着军民鱼水的深切情谊。


主办:宝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行政中心1号楼8楼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陕ICP备12009282号网站标识码:6103000061 陕公网安备 610303020002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