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典型案例 |
凤翔区红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自2021年创建以来,创建目标明确、空间布局明晰,基础设施逐渐完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以虢王镇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区发展红薯种植2万余亩,初步形成红薯育苗种植、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发展成熟,现已高标准打造了红薯科创中心、脱毒育苗实验室、脱毒红薯育苗基地、万亩红薯种植基地、红薯粉条加工生产线、仓储物流等产业化项目。示范园内现有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2022年示范园内涉农产业链总产值为15.1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54元,同比增长9.3%。2023年红薯产业实现产值1.4亿元,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持续带动农民多渠道增收。
一、聚焦一产,千方百计扩大种植面积
凤翔虢王红薯已被收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2年建成集红薯科研、教学实践、成果推广为一体的红薯科创中心和脱毒红薯育苗基地,年产脱毒苗5000万株,红薯种植面积1.6万亩;建成九家庄等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共4处,占地1500余亩,实现了羊肚菌与红薯的轮茬种植,亩均收益可达2万元以上。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着力提升红薯产业科技支撑实力,加快新品种推广和新技术运用,与宝鸡市农科院开展合作,组成专家服务团队,常年开展生产理论授课和田间技术指导,持续提升红薯种植标准化水平。加大红薯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力度,2022年为1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放红薯产业补助41.64万元,以“银行+农担公司+财政贴息+保险”模式担保发放产业发展资金1.33亿元;2023年区财政落实1500万元作为产业发展专项贴息资金。
红薯种植基地
二、做强二产,持续拓展壮大红薯产业链
投资1.8亿元建成金秋物流园,建设万吨气调库1.2万平方米、农产品交易中心7500平方米、现代智能仓储3200平方米,有效促进商品集散及物流配运。建成红薯粉条加工生产线三条,园区企业味司农建成冰薯生产线一条,提高了红薯附加值;投资261.5万元建设万丰村红薯粉条加工厂,有效延长红薯销售周期。2023年在虢王镇马洛村、西谢村、万丰村新建红薯分拣仓储物流配送中心3处,有效延长红薯售卖期,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实现鲜薯换季销售,提高售卖价格。园区龙头企业宝鸡华伟兴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发挥企业联动作用,投资600万元于2023年建成红薯及蔬菜产品加工车间,发展订单农业,与金龙鱼集团、西安道地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供货协议,2023年完成供货红薯馅料500吨、南瓜蓉300吨、烤红薯200吨。十余个村集体联合成立西部薯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对全区红薯的统一宣传、包装、营销和售后服务,打造凤翔红薯优质品牌形象。
万丰红薯粉条加工
三、做活三产,探索发展农旅融合新模式
成立凤翔区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举办“618电商节”、“双十一”、“年货节”等大型直播促销活动13场次,开展凤翔红薯直播推介活动26场次,销售额达1.7亿余元;2023年10月成功举办凤翔区第三届红薯节,累计接待游客3.5万人次,“凤翔红薯”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9至10月红薯线上销量突破20万单/日;打造历史文旅、餐饮文旅、体验采摘文旅三条旅游线路,六营泥塑民俗村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槐北猪小北网红打卡地、亲子采摘乐园也已开始接待游客;“薯香虢王”微信公众号和宣传团队正常运行,红薯网红打卡地已建成。
宝鸡市凤翔区第三届红薯节
四、促进增收,打造多种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增收。按照“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村集体经济与社会资本合作共赢的经营模式,村集体和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参与入股,由企业自主经营,年终按照合作协议予以分红,以“租金+分红+劳务”模式增加村集体和农户收入。2022年引进陕西大秦农夫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5000亩,种植红薯2000亩,带动就业300余人;二是发展订单农业。由大秦农夫公司向农户和种植大户提供红薯脱毒苗,按照高于市场价0.1-0.2元的价格收购红薯,进行统一包装、营销。三是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成立虢王镇劳务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保障企业用工,优先将脱贫家庭剩余劳动力安排到红薯育苗、种植、生产、销售全产业链中,目前已带动本地剩余劳动力就业2000余人,通过红薯的深加工可实现集体经济增收200万元,务工人员每人每年增加收入2万余元。同时农户还可自主选择购苗包销、成品代销等方式参与到红薯产业链中,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脱毒红薯育苗实验室
下一步,凤翔区将继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紧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薄弱环节,积极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一是强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辐射带动效应。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明确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壮大产业集群,提高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标准化管理水平,着力突出示范园区“示范、带动、引领”作用。二是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深度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推动农业与科技、人文、康养等元素实现高位嫁接、交叉重组,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三是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及新型职业农民投身农村创业,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技术、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深层次、多环节联合发展。
主办:宝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行政中心1号楼8楼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陕ICP备12009282号网站标识码:6103000061 陕公网安备 610303020002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