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典型案例 |
岐山县地处关中西部,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是陕西传统美食之乡,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闻名遐迩。岐山县把做大一碗面经济作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坚持“臊子面、擀面皮两轮驱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理念,着力推进农业增效、工业聚集、品牌提升、“百城千店”、招强引智五大工程,2023年“一碗面”经济产值预计达到150亿元,岐山县“一碗面”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成功,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全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链典型县,荣登全国产业兴旺示范引领力百强榜。
一、挖潜提质,激活发展动能。县委、县政府把做大“一碗面”经济纳入“十四五”规划,列入县域经济发展“四大战略”之一,印发《关于做大“一碗面”经济的实施意见》,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农业农村、发改、工信、商务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做大“一碗面”经济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进做大“一碗面”工作。编制完成《做大“一碗面”经济产业发展规划》、《“一碗面”产业链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优质原料基地建设,优化提升专供基地10个,建设智能农场原料直供基地2个。把做大“一碗面”经济作为食品工业产业重点链来抓,出台提升重点产业链发展水平《实施意见》,按照“群长+链长+分链长”负责制,实行县级领导联系包抓,建立“月小结、季调度、半年会商、年度总结”协调推进制度,设立2000万元产业扶持基金,重点扶持产业创新、品牌打造、网络平台建设。
岐山面全产业链项目
二、补链强链,打造产业引擎。坚持工业化思维,将食品产业园作为“一碗面”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完成园区主干道路及雨污管网建设,投资37亿元实施“一碗面”重点项目76个,龙富绿源岐山面全产业链项目、岐山臊子面孵化基地等项目全面建成。围绕做精食品加工,突出链群推动,新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10户,电商企业26户,“一碗面”旗舰店、连锁店47家;形成以食醋、桶装臊子面、空心挂面等为主的企业链群,全面加快民俗食品工业化步伐。统筹推进食品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与14户“一碗面”企业签订入园协议,开展系列招商推介活动12场次,成功签约现代农业、食品产业等项目15个。
岐山天缘食品有限公司陈醋晒缸区
三、夯实基础,推进产品转化。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发展模式,新建“吨粮镇”2个、“吨粮村”10个、高标准农田2万亩,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个,推广粮食集成技术模式12万亩,建设示范展示基地4个,生猪存栏达到12.6万头。加快果业蔬菜提质增效,积极与省产业体系联盟,与西农大合作,建成各类示范基地园区18个,申报认定“二品一标”农产品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9.8%。引导天缘醋业、德有邻、御京香做大做强食品工业旅游项目,优化“商贸+食品工业游”线路,统筹推进文旅商体融合发展。天缘醋业成功创建3A级景区和省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一碗面”专用蔬菜种植基地
四、品牌引领,健全标准体系。加大公用品牌培育力度,注册“岐山臊子面”“岐山锅盔”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岐山臊子面行业协会”“岐山挂面”集体商标,申报“岐山空心挂面”“鲁家庄小麦”“仓颉庙红萝卜”3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设计并申报“岐山一碗面经济”品牌标志版权保护。先后被CCTV2、新华网、人民网、陕西日报、宝鸡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20余次。成立宣传开发公司,与西农签定战略合作协议,融入文创元素,开发西岐肘花、有机香醋、空心挂面、油泼辣子、甑礼、桶装面等系列产品25个,强化臊子面、擀面皮等岐山名小吃制做及规范工艺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834元,同比增长8%。
凤鸣镇仓颉庙“透心红”萝卜专业合作社群众正在采收红萝卜
五、齐头并进,完善销售网络。围绕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实施“百城千店”工程,百年美阳、天利花、岐品福等龙头企业开设臊子面、擀面皮连锁店、加盟店47户,在大中城市开设臊子面旗舰店20家以上,在京东、淘宝、抖音等平台开设专卖店30家以上。深化商旅融合发展,以岐山美食为载体讲好周文化,以周文化传播带动岐山美食消费,建成岐山臊子面、擀面皮、香醋非遗传承展示馆。组织德有邻、美阳等企业参加糖酒会、加博会等国内外展会6场次,举办直播带货活动21场次,开展电商主播培训9期807人,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8.8亿元,同比增长10.2%。
下一步,我们将以“三个年”活动为引领,以做大“一碗面”经济为总揽,突出农业高质量发展主线,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以特色产品提升价值链、以电商物流串起供应链,将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全力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样板。
主办:宝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行政中心1号楼8楼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陕ICP备12009282号网站标识码:6103000061 陕公网安备 61030302000248号